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5月24日,第68届戛纳电影节落幕。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的《流浪的迪潘》凭借强有力的剧情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获得了金棕榈奖,而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武侠片《刺客聂隐娘》则以精密的剧情编织与神秘而优雅的意境,打动了科恩兄弟领衔的史上颜值最高的评审团,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侯孝贤也成为继杨德昌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语导演。

第68届戛纳电影节海报:向英格丽•褒曼致敬

在电影节这短短12天内,华丽光鲜的明星们在这个只有7万多人口的海滨小城挤破了头,张馨予身上披的“棉被”、苏菲•玛索又一次的“不慎”走光……4500多名全球记者聚集在戛纳,用长枪短炮牢牢锁定红毯,不放过每个细节。这些都让人逐渐遗忘了这个全球最重要的电影盛会的曲折历史。

不过半个世纪前,战争将电影界撕裂,让戛纳电影节的梦想萌生,又将它打碎……在这个全球化、商业化的娱乐工业年代,回顾作为艺术电影圣地的戛纳电影节的历史,探索它在电影与战争、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那个时代,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今天。

轴心国控制威尼斯影展法国决定另起炉灶

电影节在欧洲的起源要从1932年的威尼斯说起,法兰克•卡普拉的《禁忌》、詹姆斯•惠尔的《科学怪人》这些日后成为电影史经典的作品,都在第一届还没有竞赛单元的威尼斯电影节展览中播放,吸引了两万多名观众,超乎主办者的预期。从两年后的第二届开始,威尼斯电影节变为每年一届,并成为了各国之间的“电影竞赛”。三十年代,有声电影兴起,用自己的语言拍摄的电影渐渐成为了欧洲各个国家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面对已经成熟的好莱坞电影,欧洲各国的电影人们也亟需展现自我、交流沟通的平台。威尼斯电影节从那时起一年比一年盛大。

然而荧屏之外,欧洲的天空却愈发布满阴云。1937年,现代主义的威尼斯电影宫建成,成了意大利繁荣的新象征,电影宫的设计师路易吉•夸格利亚塔却因为反法西斯的倾向被捕入狱。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法国导演让•雷诺阿的反战杰作《大幻影》获得了评委会奖,而德国电影却榜上无名,希特勒对此耿耿于怀。1938年春天,当马塞尔•卡尔内想去汉堡拍摄后来成为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作的《雾码头》时遭到了纳粹当局的阻挠,宣传部长戈培尔非常不喜欢这个关于落魄的逃兵的爱情故事……

在1938年的第六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希特勒直接介入了这一在轴心国举办的文化盛事。电影节闭幕当天,当得知评委会准备将评委会奖颁给一部美国电影时,希特勒直接向评委会发出威胁,在最后几个小时内改变了评选结果: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奥林匹亚》和墨索里尼儿子制片的《空军敢死队》共同获得了“墨索里尼杯”——也就是今天“金狮奖”的前身。

莱尼·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奥林匹亚——人民的节日》

这一赤裸裸的介入让当年评审团的部分成员当即辞职抗议,法国、英国、美国的代表带着愤怒与失望离开威尼斯,并决定再也不会参加这样的影展。9月3号晚上,法国电影界的代表、法国艺术行动协会负责人菲利普•艾蓝杰在回巴黎的火车上,开始构想在法国举办一个全新的、政治独立的国际电影节,取代威尼斯电影节,成为自由世界电影界的节日。回到巴黎后,艾蓝杰便向法国政府提出这一想法,得到了文化部长让•扎伊的许可,美国电影协会和英国电影节驻巴黎的代表也很快表示支持。一个法国版的国际电影节计划呼之欲出。

全力筹划试图团结 欧洲影展计划梦碎二战

在权衡了场地条件、城市环境和经费支持等因素后,电影节最终选在了地中海沿岸的度假胜地戛纳。1939年6月,第一届戛纳电影节的日程确定了下来,这场计划中自由世界的电影盛事将在9月1日至20日展开。75岁高龄的电影之父路易•卢米埃尔被推选为电影节荣誉主席。所有有电影拍摄的国家都受到了电影节的邀请,德国和意大利也不例外——法国政府处处小心行事,力图避免直接冲突。最后,德国与意大利自然拒绝了邀请,而美国、英国、苏联以及比利时、荷兰、瑞典、捷克都选送了电影和演员,墨西哥、丹麦、罗马尼亚等国也决定派出代表。日后的战争格局已经在电影节的筹划中展现出来。

画家杜梅尔格设计的第一届戛纳电影节海报

8月21日,泰隆•鲍华、贾利•库珀、瑙玛•希拉这些好莱坞明星乘着米高梅特地租赁的豪华游轮登陆戛纳,欧陆的上流社会精英们也接踵而至:设计师、演员、王子公主们……在棕榈滩宾馆外的沙滩上,一场有温莎公爵夫人、设计师浪凡、梵克利夫等名流参加的盛大的晚宴进入高潮,礼花即将响彻蔚蓝海岸时,一阵暴风雨突然袭来,贵宾不得不各处躲雨,颇为狼狈。

几年后,艾蓝杰回忆道:“之前还是万里晴空,突然一下阴云密布。一次阵雨,或者应该叫暴风雨向参加宴会的人袭来。当时的雷声就像火炮一样。最不迷信的人当时都觉得这是什么预兆。而第二天,就传来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新闻,大家就急匆匆地各自赶路回家了。”

那之后,情势急转直下,法国开始实施备战措施。很快,戛纳街头的电影节海报旁边贴上召集预备役的通告。火车站开始为各路来宾的回程而忙碌,前所未有地招待了世界名流的戛纳各大宾馆渐渐人去楼空。尽管如此,组织方还是放映了一部参展电影,也是这次中途戛然而止的电影节上唯一播放的电影——威廉•迪亚特尔的《钟楼怪人》。随着情势的变化,法国政府决定电影节推迟开幕10天,然而很快,这一推迟变成了遥遥无期。

9月1日是第一届戛纳电影节原定的开幕日期,这一天凌晨,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9月2日,一直支持戛纳电影节创立的文化部长让•扎伊辞职入伍,投入了对敌作战中。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即使后来波兰很快投降,英法陷入“假战”,戛纳电影节也没能再度重启:它先是被推迟10天,然后推迟到1939年圣诞节,再推迟到1940年2月,1940年复活节……1940年6月,法军战败,与德意签订停战协定,第三帝国开始了对被占领的法国的统治。从此,电影节的计划彻底无望——一个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艺术竞赛,无法在一个分裂的、交战的欧洲展开。而艾蓝杰自己,也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以及组织与威尼斯影展相对的戛纳影展的行为而被德国当局追捕,在逃亡和“地下生活”中度过了战争年月。

从国家的文化竞争平台走向个人化与商业化

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第一届戛纳电影节,要等到战后的1946年9月了。浮华的宴会、炫目的烟花、名流的云集……所有1939年没有实现的,在1946年的戛纳终于实现了。各国电影人带着对经过战争而重获自由的世界的憧憬,在戛纳觥筹交错。和平的到来让艾蓝杰终于能够幸福地看着自己八年前计划的电影节成功降生,然而文化部长让•扎伊便没那没幸运了:他1940年就被维希政府送进监狱,1944年被秘密杀害。

1946年第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战后,美国电影轻易地占据了倍受战争摧残的欧洲电影市场。一个个经历了战火摧残的欧洲国家渐渐重新扬起民族自豪感,希望通过电影节来抵御好莱坞的扩张,也为各自提供对外宣传的平台。国际电影节在战后的欧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戛纳、柏林、卡罗维发利……这些电影节促进了欧洲电影业的提升,也同时成为各国的隐形外交舞台。一国代表团对另一国的某部电影的抵制、抗议在电影节上层出不穷。同时,冷战两大阵营的对立也在欧洲各国的电影节上得到了分明的展现,本应独立的电影评选掺入了各方地缘政治的角力。

1968年5月,从楠泰尔大学开始的学生运动很快席卷整个巴黎。5月10日夜里,学生在拉丁区筑起街垒,与警方的冲突达到了最激烈的程度。戛纳电影节也在这一天开幕,伴随着所有光彩与浮华。但骚动的氛围很快波及到戛纳,当巴黎电影学院的学生决定集体罢课,占领了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电影工作者跟随学生,录影棚一个接一个地停止工作。5月18日,一批年轻电影人冲进戛纳电影宫,中止了参赛电影的播放。19日,第二十一届戛纳电影节提前中断。

这次戛纳电影节的中断标志着国际电影节的格局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电影本身与电影导演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重视,电影节从此成为了他们的舞台,而电影背后的国家色彩渐渐褪去。

这一点直接体现在评选机制上:1972年起,戛纳电影节开始自己挑选参赛影片,而不再由各国选送。同时,由68年的抗议者们组成的法国导演协会设立了平行于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导演双周”影展,致力于全世界优秀的年轻电影人。在更加推崇个人主义、重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的风向的指引下,六、七十年代的戛纳电影节完成了由各国电影的展示、竞争平台向拥有自身标准的独立电影机构的转型,它在全世界各地发掘优秀作品和优秀电影人,为好莱坞模式以外的电影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戛纳电影节逐渐奠定了自己在国际电影节中的顶峰地位。

如今,全球电影产量的急速增长,电影节这一形式在世界各个角落遍地开花。由一些传统电影节为核心结点、有大量主题电影节渐渐构成了的一张全球网络,导演和电影作品可以在份量不同的电影节上一步步获得肯定,进而获得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实际经济利润的潜力。

同时,全球电影工业愈发专业与精细。在21世纪里,电影发行商渐渐取代了电影节,成为发掘优秀电影与电影人的主力:在戛纳电影节上映的大多数电影在电影节开幕前就已经找到东家,开始了宣传和营销。

即便如此,在跟好莱坞搞好关系、拥抱商业化大潮的同时,戛纳电影节仍是全球艺术电影毫无争议的圣地。相对于“高颜值、大题材、没情节”(“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的高概念大片,戛纳电影节仍能坚持相当的艺术性,勇于发掘另类、推出新人。

话题:



0

推荐

宋迈克

宋迈克

4篇文章 8年前更新

财新世界说专员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4篇
  • 文章归档
2015年 4篇